史海:孙中山“举袁”是为避太平天国式失败

胡绳武 金冲及   发布时间:2012-02-14 来源:互联网

史海:孙中山“举袁”是为避太平天国式失败
2011-09-26 08:16:41 中国新闻网
    胡绳武 金冲及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是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理论准备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走上革命道路的。自从20世纪初开始,他们所宣传的内容,主要不外民族的危亡和“排满”革命两个方面。他们认为,严重的亡国灭种危机,是清朝的反动卖国造成的。清廷为什么会放手卖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异族”的朝廷,所以对汉族祖先艰苦创业留下来的家财才毫不吝惜地大量出卖。清廷不仅放手卖国,而且对内实行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种族的歧视政策。因此,要挽救民族的危亡,革除封建统治,就必须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提出了“排满”革命的口号,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这一口号,实质上包含着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对内反对封建压迫和种族歧视内容的战斗口号。因此,它能够迅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对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个口号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它没有把所包含的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胡汉民后来在总结经验时说:“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亟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仅取得从来未有之名词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向。”(《胡汉民自传》)。胡汉民这里所说的“民众”,事实上应该把众多的革命党人都包括在内。武昌起义后,不仅很多一般的革命党人,以为只要清帝退位,共和政府成立,汉人做了大总统,就算是革命成功了,就连孙中山、黄兴这样的革命领袖亦不能例外。
    正是由于革命党人过分强调满汉对立,简单地宣传“排满”,这就使他们不仅没有把汉族的官僚和军阀当作革命对象,反而把他们当作可以争取的同胞兄弟。所谓“论地位则为仇雠”,“论情谊则为兄弟”。只要他们站到“反满”的行列中来,即可“离仇雠之地位而复为兄弟”。这种长期而反复的宣传,在革命党人和一般的民众中自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武昌起义后,许多人继续强调满汉矛盾,接受甚至拥戴清朝的督抚宣布独立,正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结果。“举袁”方针的提出,自然与这种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在他们看来,尽管袁世凯有“欲其身享无帝王之名而有帝王之实”的反动野心,但他在共和制度之下,将会受到限制,不可能为所欲为,搞专制独裁。
 

    一部辛亥革命史,就是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可是,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又看不到能够抗拒帝国主义的力量,他们不但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相反的,十分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小心翼翼地力图避免革命损害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早在同盟会成立后的《对外宣言》中,就明确宣布承认清朝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偿款外债照旧承认”,“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武昌起义后,各省军政府严格执行了《对外宣言》中所规定的各项承诺。他们对帝国主义的表面中立,视为莫大的荣幸。他们急切地希望得到列强的承认,即使是某一外人来电祝贺革命的成功,也被说成是“新共和国外交之成功”(《民立报》1911年11月15日《社论》)。庆幸帝国主义没有干涉、害怕干涉的心理,在当时的报纸和一些革命党人的谈论中时有流露。黄兴于1911年12月9日复电汪精卫,请其促袁世凯与民军一致行动说:“此时民军已肃清十余行省,所未下者才二三省耳。北京不早日戡定,恐招外人干涉。”
    孙中山是把对英国外交的成败,看成是“可以举足轻重为我成败存亡所系”的,英国外交大臣公开表示支持袁世凯做大总统,自然使他不能不加以郑重考虑。所以,当孙中山接到上海已有议会的组织,将举黎元洪或袁世凯做大总统时,即于11月16日致电民国军政府说:“今闻已有上海议会之组织,欣慰。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固国基。”(《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47页)这封电报表明:孙中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声明支持袁世凯做大总统的压力,早在他归国以前,他已接受了国内已经确定的袁世凯如反正即举为大总统的方针了。
    孙中山为什么会接受这样一种方针?12月20日,他归国途中经香港与胡汉民谈话时所说的一段话,可以看作他之所以接受这个方针的一个说明。他说:“革命军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卒,无以为计,故只得守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势顿挫,则此事正未可深恃。戈登、白齐文之于太平天国,此等手段正多,胡可不虑?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260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10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69页)孙中山的这段话表明:他之所以采用“举袁”的方针,就是因为害怕革命战争的延长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导致革命像太平天国那样的失败。
    (摘自《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刊登时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胡绳武 金冲及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