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是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阳明心学传习所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徐爱录》


到底什么样的活法才算幸福,大多数人心中都有如下的认知:金钱、名利、地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只有具备这些才能证明人生的高度;而人生的高度决定着幸福指数。但事实却是,很多人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承受了太多压力,导致心灵沉重不堪。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一定幸福,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金钱、名利、地位,往往以人们的精神补偿费的形式而出现。

这种情形让我们不禁一震:生活给我们一块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受到的委屈太多!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心中没有喜悦,反而不停地觉得心累,这真的还是幸福吗?

1508年,被官场逐出、流放到贵州的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那浓密的原始森林中,突然悟出了一个让心灵幸福的方法。他断然放弃前贤朱熹提倡的“去外界求取人生价值”的方法,突然顿悟:人生价值只能在心里求;到心外去求,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王阳明的这一整套学说,就是“心学”。“心学”其实就是解决主导我们生活的心的哲学,它告诉我们,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心的问题。当心和我们的肉体一起来到世间时,它无关无碍,轻松自在;可当我们拼命地追逐外物时,心灵就会受到压迫,它会让你感受到它的呐喊,而你的心就再也不能平静,一切致使我们苦恼的情感就不请自来。但如果你安抚心灵,不被外物所迷惑,那你和心灵就有了幸福的约定。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对一切我们带不走的名利不动心才是心灵的要求,只有心灵平静,才能得到幸福。换句话说,心外什么都没有。


想了解这句话背后的真谛,需要我们返回到王阳明和他弟子徐爱的一段对话中,这是心学的敲门砖,也是我们寻找幸福的起点。

王阳明和弟子徐爱的一段对话颇能说明这一点。

徐爱问:“如果只是在内心上求人生的道理,恐怕会遗漏许多其他道理。”

王阳明回答:“拥有善良的心就是道理,天下根本就没有心外之事,更没有去心外求得的道理。”

徐爱举例说:“孝顺父亲是一个道理,忠于领导又是一个道理,和朋友相处仍然也有道理。这是各种不同的道理,只是在心上求,难免会出笑话。难道我跟朋友相处,还要像孝顺老爹一样地亲近朋友吗?”

王阳明回答:“那我就问问你:孝顺父亲,难道是去父亲身上找个孝的道理?忠诚于领导,难道是去领导身上找个忠诚的道理?跟朋友相交,难道是去朋友身上找个义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就在我们心中,心外哪里有什么道理?只要我们的心是善良的,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孝的道理,见到领导自然明白忠诚的道理。”

徐爱再问:“那天下没有心外之事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反问:“事是谁做的?”

徐爱回答:“恐怕是人。”

王阳明再反问:“人凭什么做事?”

徐爱回答:“恐怕是四肢。”

王阳明最后反问:“主导四肢的是什么?”

徐爱回答:“是我们的心。”

王阳明最后作总结:“如果你的心不去主导四肢,不去思考,那肯定是没有事发生。凡是有事发生,必然是我们的心动了。这就是天下没有心外之事。”


如果你说心外有事,那事情可多了。会钻营的人升官了,黑心的人发财了,不学无术的人在电视上胡侃,结果出大名了……这对你而言都是事,而这些事会让你感到迷惑,心态浮躁,甚至感到愤怒。

所以王阳明认为,这些都是浮云。世间成功的法则可能有千条百条,但你若也想要成功,成功之法应在你自己的心内求,绝不是会钻营的人升官了,你就去学习钻营;黑心的人发财了,你就去学习黑心;不学无术的人成名了,你也让自己不学无术……到头来,心外什么都有,结果心内却空空如也。

到底要如何做到心外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在人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人人追求的目标,如果人人都在拼命地追求这些目标,也就证明很少有人能不受这些客观环境的影响,把只求内心的幸福当作是一种目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说法实践起来太难,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它,因为它是幸福的源泉。

早年,王阳明少年得名,却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又连续两次落第。当其他落第学子心情郁闷、哭天抢地之时,王阳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以落第为耻,我却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动心,就是心外有了事。让心外之事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活不出真我来,那就不是幸福之道。

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让我们活出本真,用自己强大的内心来主宰我们的幸福。而“心外无事”其实就是让我们遇到事时要波澜不惊、不急不躁。你要相信,发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只要你不去过分关注它,它就会从你的心里慢慢消失。只要你不为事情本身所动,天下就没有任何艰难困苦可以奈何你。

心外无事其实是心学的一条重要法则,它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超级强大的武器,那就是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它,因为通往幸福的路上绝不能没有它。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