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速读 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化复兴的新时代。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中国梦的文化之力与文化作为。
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21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复兴”是一种比喻,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21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哪里?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智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不相上下。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全单照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如何在世界文明语境下解读和重构中国文化,是我们建设21世纪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应当重点传播中华文化体系,其中,“仁、义、礼、智、信”,是教育做人的规范;墨家的“兼爱、非攻”,是关于世界和谐相处,维护天下和平的。过去,我们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用主义倾向,但是在中国梦的语境下,“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更有意义。上世纪60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去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教育人们如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是解决当前世界问题和个人心性修养的大智慧。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理解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需要外化于生活方式细节的,不能直接诉诸意识形态的概念,要重视建构从语言、饮食到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并交融于世界。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实施大众文化的跨国传播,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的高雅文化大众化,易于为有相当文化差异的社会所接受,为普通的民众所理解。
中国梦:“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自古以来,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能够在相互作用及先进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共同获得加速度的发展。我们的今天,曾经在昨天生长。我们的昨天,不断在今天重演。我们的未来,永远浸透着昨天与今天的重叠与沉淀。要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我们就必须以未来文化的视野回望世界文明发展的足迹,用改革和开放的价值形态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完成精神的对接,对我们的未来方向作出清晰的选择。相对于那些已经灭绝或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持续至今,必有其符合人性本质的普世性文化存在,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基因。我们不相信有什么“优等文化”来“普照世界”,我们坚决地摈弃百年来的历史虚无观和文化自卑感,我们坚信我们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文明可持续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想让世界了解、学习自己的文化,借助文化之力,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唤起世界其他民族对中国人的敬意,同时我们也学习和领悟世界多样文化的经验和意义,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点,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大同梦想。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来源:《文明》杂志 作者:饶宗颐
整理:潮汕圈编辑组
上一篇:刘云山讲话释放反腐新信号
下一篇:心态好的人,都有这7种习惯
-
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
赵德润这个名字,对一些人来.. -
创业路上不得不注意的6.
创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慢慢创业路,稍有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