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代大墓疑为郑和墓 考古专家封锁消息

郑天强   发布时间:2010-08-02 来源:互联网

南京明代大墓疑为郑和墓 考古专家封锁消息
时间:2010-07-26 22:48来源:人民网 作者:郑天强 点击:  380次
考古人员正在勘察古墓后室。 新闻回顾: 南京祖堂山发现明代大墓 专家推测为贵族墓 大墓正在挖掘中,初步推断此处仍是其衣冠冢,明史一大悬案有望即将破解 南京祖堂山发现一座明代中早期大墓消息 ,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一对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被秘密运回南京市博物馆,虽然考古专家对墓主身份始终不愿透露一丝风声,称目前挖掘还没结束,最后会向社会做出一个交代,但昨晚10点钟,记者得到有关部门的证实,这座明代大墓正是明代功臣郑和之墓。 氛围神秘 考古专家封锁消息 昨天,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
 
大墓正在挖掘中,初步推断此处仍是其衣冠冢,明史一大悬案有望即将破解
  南京祖堂山发现一座明代中早期大墓消息,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一对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被秘密运回南京市博物馆,虽然考古专家对墓主身份始终不愿透露一丝风声,称目前挖掘还没结束,最后会向社会做出一个交代,但昨晚10点钟,记者得到有关部门的证实,这座明代大墓正是明代功臣郑和之墓。
  氛围神秘 考古专家封锁消息
  昨天,市民张先生致电本报记者,说他就住在牛首山附近,近些年来,他知道牛首山发现了不少宦官墓,看到本报报道后,他有一种直觉,认为昨天报道的这个明代大墓可能是一个宦官墓,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太监。
  张先生的这个大胆猜测是否是真的呢?带着这样的好奇,记者也进行了多方打探。首先,记者来到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到处搜寻,结果大院里一点动静都没有,文物保管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墓志被运回后,首先会放置在二楼考古部的清理仓库,清理浮尘等,然后再进行拓片以便研究确定墓主的身份以及与该墓有关的铭文信息,然后再进入保管程序。可记者在考古部找了一圈,也没能看到墓志。考古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等墓志铭文公布了一切就自然清楚了。
  虽然墓葬的墓志已经发现,考古人员为何如此神秘地封锁消息?这一切举动证明这座大墓非同寻常。记者多次拨打参与大墓考古的专家的手机,得到的回答是该墓葬确实埋着一位明代著名人物,墓主具体是谁,该专家却始终不肯透露。
  旁证推理 这里就是郑和墓
  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张先生的推测也许有些来源。比如,近几年,围绕着牛首山郑和墓先后发现的太监墓中仅有名有姓的就有罗智、杨寿藏、金英、怀忠、郑强、余俊、吴经、王瑾、杨庆等数人,而且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宦官墓葬围绕着牛首山郑和墓而建,形成众星拱月的陪葬之势。
  “从已发现的墓葬分析,该明代大墓应该为宦官墓。牛首山一带葬了许多太监,我感觉这个也是太监墓,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太监。”张先生坚信地说。
  昨晚,记者通过相关部门证实,虽然,相关部门没能给出肯定答复,但一位负责人的话语间已经透露,墓主就是——郑和。
  不少学者认为,郑和归葬南京,其墓至多只是衣冠冢。郑和1433年4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7月返回国内。这就是说,郑和去世到船队返国历时三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地处热带,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很可能葬在古里、苏门答腊或爪哇。据历史学家古代艺术品研究学者盛华杰分析,此次发现的郑和墓可能还是衣冠冢,但也不排除运回了郑和的骨灰,一切还要等墓室打开才能揭开谜底。从郑和去世的年代看,与此次发现墓的明代早中期,断代是吻合的。
  探墓
  券顶砌筑异常考究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牛首山南麓的祖堂山弘觉寺旁,爬上山岗,眼前是个数百平方米的探坑,数十名考古人员正在清除浮土,探坑中央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砖室古墓。古墓之所以被发现,主要是上周五,祖堂山福利院施工队在为扩建项目到后山取土时,挖掘机一抓,抓出几块青砖,当时施工队就报告了南京市文物局。
  古墓的墓室总长约8.5米,宽约4.1米。古墓的券顶砌筑则十分讲究,为三券三幅式六层,也就是一层竖排砖下叠压一层横排砖,共交叠成三券三幅。这类形制的待遇,只有明代功臣和王侯才能够享用。记者从已经破口的古墓后壁的洞口向里眺望,隐约能够看见墓室是分为前后两部分,就是分前后墓室。记者看见中间分隔墓室的门道为青石材质,分为左右开启,高约近2米,宽达1米左右,显得十分厚重。据了解,23日上午出土了一对墓志,被运回博物馆。目前,墓室里究竟埋藏着什么宝物,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关新闻
  牛首山郑和墓
  当年依传说命名
  郑和七下西洋,创下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其死后埋在哪里却是个谜。
  1964年的《江宁文物简志》中披露牛首山的一座墓葬应是郑和墓。此墓坐落在一名为“回回山”的山坡上,旁边有一个郑家村,村中的郑氏自称其祖辈世代在此守看墓地。当地的人则说,这座墓与这一带的罗智墓等明太监墓形制相同,可能是郑和墓。
  1981年,有关部门对“回回山”明代古墓进行了勘察。不久,江宁县文教局将这座古墓修缮一新,正式认定为“郑和墓”,修缮后的“郑和墓”上刻“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之墓”字样。墓下方有七层台阶多组,象征着郑和七下西洋。
  由于当年指认“回回山”古墓是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也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因此学界起了争议。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不可信,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但是这桩学术公案没定论,这座古墓就被匆匆冠以“郑和墓”,此后多数出版物中都宣称郑和墓在江宁。 综 合  
 
  据扬子晚报:众所周知,南京南郊牛首山有一座郑和墓,但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衣冠冢。因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印度古里,他的真身究竟葬于何处,一直备受争议,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悬案。近日,南京博物院专家葛晓康先生从半个世纪前在南京牛首山一座古塔地宫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线索,经过长达15年对文物和文献的破译,一个重大发现让他大吃一惊,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就是郑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着地宫出土的人牙就是郑和的牙舍利…[详细]
  郑和其人: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天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
  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奖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晋升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
  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
  有一天,明成祖问大臣袁忠彻:“我想让三宝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你看怎么样?”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
  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
  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据人民网)
 
(责任编辑:admin)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